当前位置:

宁波市农科院“量身定制”栽培模式,助力余慈万亩梨园丰收

发布日期:2024-07-25 17:53 浏览次数:

连日高温中,位于余慈两地的万亩梨园进入了采收季……

7月18日上午,走进位于余姚市朗霞街道的瑞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梨树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垂吊在棚架上的一个个饱满圆润的梨,几名农户忙着把刚采摘的梨放入一辆小货车。

梨树下开车?对,这种创新的棚架栽培,可以让运输变得“so easy”。

在基地现场,合作社负责人吴钰淼开着割草机,在一条长度为70米的棚架下来回,一趟仅用了1.5分钟,轻松完成割草这项体力活。

“以前传统的栽培模式,机器开不进去,许多环节需要人工,现在梨园的土壤翻耕、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果品回收等,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吴钰淼预测,在棚架下开展机械耕作后,人工成本每亩将节约1100元。

这种水平棚架栽培模式,正是宁波市农科院高级工程师刘珠琴团队“量身定制”的。此前,余慈两地梨树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虽能有效抵御台风,但存在通风透光性差,人工成本高等弊端。

而在新栽培模式下,架高被调整到1.8米左右,便于机械化操作;主枝数量和分枝级数减少,整形修剪技术简单,果农容易掌握;结果枝组放在同一个架面上,通风透光性好,营养供应和水分输送相对平衡,果实整齐度基本一致,有利于生产优质梨果……

棚外是火辣辣的体感,棚内却有一股凉意。

刘珠琴指着棚架下一片绿油油的“野草”,说:这是空心莲子草,有助于地面保湿降温,现在正处于“翠玉”等早熟梨成熟期,梨表面极易受到高温灼烧,导致品相不佳或坏果,而这个“绿色空调”,会让棚下温度下降5℃左右,从而很好地保护果实。

前不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施泽彬研究员等专家对该栽培模式进行了梨果产量现场测定。专家组通过称量单株梨树果实产量和分级统计商品果方式,换算出该栽培模式下亩产量为1932.6公斤,优质商品果率达到85.4%。

刘珠琴说,他们团队联合当地农技人员,重点研究梨树节本增效的栽培模式。未来,他们还将在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缩短梨育种周期和培育早熟、优质梨品种等方面开展研究,持续扩大余慈两地优质梨果的知名度。

(来源:宁波市科技局)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