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索引号: 002482090/2024-00120 发布机构: 省科技厅
发文日期: 2024-07-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提升创新链 加快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4- 07- 12 09: 25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答复意见: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634号提案的答复

浙科提〔2024〕291号

葛明华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634号提案《提升创新链 加快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经与省应急管理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教育厅、省经信厅、省市场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新材料产业是“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聚焦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材料科创高地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一体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型企业扩面提能、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加快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近三年,在新材料领域部署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381项,财政补助经费15.2亿元,带动总研发投入91.7亿元,获国家项目支持46项,中央财政补助5亿元。通过认定奖励、应用奖励和保险补偿项目补助经费1.62亿元,培育认定首批次新材料129项,支持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26个、关键基础材料项目20个。2018-2020年,新材料领域我省单位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2020-2022年,新材料领域产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125项,其中一等奖32项。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创新平台方面,新材料领域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生产应用示范平台2个以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磁性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各1家,建设国家质检中心3家,并推荐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申报创建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省实验室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全省重点实验室101家、省工程研究中心67家、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家。完善全省科创走廊体系,6条走廊共同签订《浙江省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书》,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国家队”实验室体系,甬江科创区积极推进先进材料技术创新研究院平台项目洽谈,浙中科创走廊引入重庆大学长三角镁材料研究院,建设镁材料产业园。二是科技企业方面,新材料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19家,培育国家链主企业1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33家,省雄鹰企业23家(占我省认定总数1/3)、隐形冠军企业88家、科技领军企业2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6家、通过“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52家;建设知识产权联盟5家;新材料单项冠军企业34家,居全国第二;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28家,居全国第一。三是创新人才方面,近三年,新材料领域共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8个,其他国家和省级高端人才82人。四是标准建设方面,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专利融入标准试点工作,建设4个新材料领域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累计推动相关单位主导制定新材料领域国家标准219项,近两年新增高端新材料产业“浙江制造”标准69项。

(三)提升创新链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一是深入开展政校企协同合作。根据省委省政府产业链“链长+链主”工作统一部署,成立省高端新材料集群建设工作组,统筹管理14个省级单位和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建设新材料领域的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6个,浙江理工大学与柯桥区政府牵头共建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高校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2023年全省高校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合同金额比2020年增长54%;浙江工业大学对接领域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在新型二次电池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磁性材料、稀贵金属提取等领域取得突破。二是推动高校专利转化。实施高校专利导航工程,大力推进高校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校存量有效专利盘点进度达100%,全省已有近9万多件专利可供企业选择。2023年度,全省高校专利转化率达到14.36%,走在全国前列,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比2020年增长70%、合同金额增长31%。三是完善保险补偿机制。2019年,省级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辖内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工作,截至2023年,辖内(不含宁波,下同)保险机构累计为286家次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51.19亿元,推动辖内首批次保险费率水平稳步下降,累计为投保企业减轻保费负担1.24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厅将认真研究吸收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会同省级相关单位,积极履行职责,围绕创新深化总要求,持续推动新材料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科创高地。

(一)一体化部署重大科技项目

一是加强前沿基础研究。着眼新材料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作用,着力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新材料领域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规模达到3800万元以上。二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编制“5+X”重大专项行动计划,统筹部署光电功能材料、氢能与储能、芯片材料、材料基因等领域的攻关任务,推进攻关任务榜单编制和项目立项相关工作,着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培育、产业生态建设。探索扩大长三角联合攻关重大专项,加强与上海、南京、合肥等长三角重点城市资源共享,开展跨区域联合攻关。三是深化应用研究。组织实施新材料领域重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加快推动高端合金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树脂材料、集成电路用光刻胶等电子高纯材料、材料高值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突破,持续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清单梳理,引导企业加快首批次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围绕材料研发与工程应用融合,大力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

(二)提升创新链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一是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减量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普查和限时转化。制定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指导目录和应用推广目录,推动新材料生产、应用企业及产业链相关单位,联合组建生产应用平台,促进新材料产用协同。进一步完善首批次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差异化费率定价机制和理赔绿色通道机制,积极探索风险减量管理服务模式,强化新材料应用推广风险保障。制定科研成果鉴定安全规范,在实施科研成果技术鉴定过程中,同步组织相关行业安全专家,一体评价技术成果安全可靠性,确保技术创新与安全可靠同步达标。二是深化科技金融支撑。高标准推进“投资浙里”全球大招商行动,引导各地开展新材料方向重点招引,组织认定1-2批省级外资研发中心,吸引更多新材料企业落户浙江。推进省科创母基金扩募,持续创新包含数据知识产权的证券化产品,探索推出新材料知识产权定向资产支持票据。三是强化创新主体和资源深度融合。贯通科学研究、试验开发和推广应用,持续推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等协同创新模式,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载体,探索建设“一中心+多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大力缩短科技创新到价值创造的距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布局建设一批新材料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公共平台,出台“浙江省新材料中试基地管理办法”,加强规范建设和规范发展,打通科研到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持企业开展新材料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动专利技术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应用。

(三)强化高能级科创平台引领作用

一是完善高能级科创平台布局。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久立新材创建核能材料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浙江工业大学创建绿色化学合成与技术省部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高端氟硅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启动新材料领域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一批聚焦目标、强化优势、交叉融合的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的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在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走廊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战略支点;切实强化“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加快形成先进能源材料百亿级新兴产业;探索组建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支持海洋材料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谋划布局深海材料服役模拟等大科学装置。打造标志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全面落实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支持宁波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绿色石化和磁性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向世界级集群提升,深入推进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二是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增效。推动甬江实验室聚焦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天目山实验室聚焦高性能航空材料主攻方向,开展细分领域研究,2024年取得塑性陶瓷材料、耐温200℃以上高温树脂基体等重大标志性成果。持续推进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

(四)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加快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省高端化学品、现代纺织、飞机复合材料、绿色石化等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主攻方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取得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剂制备技术、专用纺织化学品、中机身壁板M4层级6m级试验件研制、石化工艺低耗能近零排放绿色成套技术等重大标志性成果。二是推动创新联合体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科研平台为核心,结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结合产学研,开展联合攻关。围绕光电功能材料、高端合金与复合材料、磁技术与应用等专题新组建一批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推进“项目群”攻关。三是完善新材料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在新材料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品牌化”输出。聚焦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技术的研发,培育更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深入实施浙江“雄鹰行动”“凤凰行动”“小升规”“雏鹰行动”,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市场领先的“小巨人”企业。

(五)进一步优化科创高地创新生态

一是推动开放协同创新。推动省实验室、全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新材料科创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创新人才的开放共享。加快材料基因工程发展,聚焦新能源材料、高端磁性材料、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需求,协同开展材料数据库建设,加快提升高通量材料计算能力,逐步加强高通量材料实验能力。推进企业、科研院所数据库、人才、设备仪器、专利池的开放共享。加快“国字号”中欧人才交流和创新合作中心等国际化平台建设,推动布局一批新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支持外商在浙设立研发中心、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创新孵化中心。二是推进标准建设。在推进新材料重大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把创新成果向标准成果转化作为重要指标。指导已成立的4家省级标技委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指导相关单位争取新材料领域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TC/SC/WG)秘书处等落户我省,提升产业标准话语权。强化新材料产业链“链长”企业,鼓励联合科研院所开展并强化前沿新材料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并逐步拓展成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以巩固并扩大技术优势。推进专利标准融合创新,不断深化省级专利融入标准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新材料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三是加快战略人才引育。突出高能级科创平台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贯通上的牵动作用,推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在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集聚。发挥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作用,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团队、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在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领军企业等重大平台试点形成一批自主评审示范单位。

再次感谢对我省新材料产业科创高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科技厅重大处  潘熙萍

联系电话:0571-87054047  传    真:0571-87054677

邮    编:310006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7月4日

打印 关闭
Baidu
map